[历史如风]大明万历三大征之抗倭援朝_环球时讯

2023-06-28 11:31:16    来源:个人图书馆-一林冷月图书馆

内容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

大明万历三大征之抗倭援朝(万历3大征包括征宁夏哱拜,征播州杨应龙,以及历时7年的朝鲜之役)

那是发生在1592年的朝鲜,1591年日本的丰臣秀吉终于经过长期努力结束了日本的战国时代,统一全日本。这时他也终于有实力可以尝试他建立东亚大帝国的梦想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丰臣秀吉集结了日本的战国精英们悉心备战,同时写了一封信交给朝鲜国王李昖,要求假道朝鲜进攻明朝,并要朝鲜国王率兵作为前导,曰“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予入大明之日,将士卒临军营,则弥可修邻盟也,予无愿也,只显佳名于三国。” “秀吉入明之日,王其率士卒,会军营为我前导。” 这当然遭到了中国的重要盟友朝鲜的拒绝。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压制不住自己的野心,立刻开战。1592年4月12日,丰臣秀吉命宇喜多秀家率小西行长的第1军(1万8千人),加藤清正第2军(2万2千人)、黑田长政的 的第3军(1万1千人)为三只先锋部队,日本战国著名的水鬼大名九鬼嘉隆率领战舰700艘支援,其后还有后续部队陆军8万,以及水军。大军的首先攻击地点是现在韩国最大的海港釜山,日军久精战场的武士们战力强大,海陆并进,快速突进。只用了2个月,就占领了首尔,平壤。

“朝鲜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江”,巨大的成功把个天皇也高兴坏了。朝鲜国王李昖逃到鸭绿江边的义州,连续派遣使臣向明朝求援,来北京求援的使者络绎不绝于路,都急疯了。

那一年是万历20年,万历皇帝虽然身体很不好不能上朝,但对于国防大事还是不马虎的,他很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也必须杀掉日本人的威风。万历皇帝也下诏征集中华精锐,为击败日本,解放朝鲜而战。前后历时7年的抗日援朝战争开始了。

我们检主要的讲9个战役。

第一次平壤攻防战。 1592年6月,距离战场最近的辽东明军首先向朝鲜进发,7月17日清晨,明军由副总兵祖承训为队长带领的先头部队7000人,深入朝鲜到达被日军占领的平壤附近,进行东亚三强赛的首个客场比赛,大家都知道客场的艰难了,对于场地的生疏和不适应是客队最大的困难了。而且当天还是雨战,这对于速度型的辽东明军来说就更加困难了。日本队出场的是由全日本联赛最强的第一军团小西行长军团的25000人组成。首先由中国队史儒带领的步兵先受到日军伏击在泥泞陌生的场地上明军发挥很糟糕,全无状态,全军覆没。祖承训为代表的辽宁队1000名边锋[骑兵],快速下底,传中直插日本队的大门平壤,但刚刚进城,就在街巷中被密集防守的日军以三排轮换射击,重创了。明军都是马背上的快边锋在狭小的街巷中无法发挥自己善于突破的特长,在一排又一排从房屋中射出的铅弹的打击下,明军不得以,只能回撤,以期重新组织攻势了。 辽宁队第一场比赛,大败于日本队。主要应为日本队充分利用了主场的优势,进行密集防守,辽宁队则是一味立用速度猛攻,在被用犁耕过一样的场地中,无从发挥,导致惨败.

第二次平壤攻防战。 初战失利,中国舆论大惊,各种报道铺天盖地.明军大联盟的万历皇帝也惊啦,急忙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国家队最俱技术以小快灵,著称的浙江队,由袍哥刘廷副总兵率领的长于山地战雄起四川队,同样身强力壮,速度型的大同骑兵队,宣府骑兵队,辽宁骑兵队.擅长防守,善于使用火器著称的蓟镇队,保定队.选拔出43000名队员,由宋应昌经略为主教练,李如松为队长.再次参加在平壤的第二回合比赛. 但是宣府,大同这两地将领应为地处大前线,要随时防备北边蒙古的南下,这要是空虚了,把主力都调到什么朝鲜,蒙古突然南下,那倒霉的也只有他们了,所以均不肯把自己的正规部队派到朝鲜,而是从中“搀假”,宣府守军只给了1000人的正规军,另外3000人,都是地方杂牌团练部队;大同守军情况更绝,只拨给正规军500人,剩下的4500人,有3000人的地方杂牌团练,另有1500人干脆就丢给地方官,让地方官想办法,结果临时招募了1500名民兵,配上马匹,就这样,这一路的8000名骑兵,其实正规明军只有1500人,大半是杂牌军和没有作战经验的新兵。 福建藤牌军则是从福建闽东一带招募的地方部队,巨大的藤盾可以抵挡住火枪和弓箭的攻击,藤牌军们除了长腰刀还配备了用于投掷的短标枪. 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期间,明军入朝作战的部队,是正规军和杂牌军混合的大杂烩,辽东军一万和蓟镇、保定步兵各五千以及宣府、大同骑兵中的那1500人,算是明军正规军中的精锐部队,三千福建藤牌军算是杂牌军中的精锐部队,但是其他的部队,谈不上明军中的精锐部队。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1月6日(正月初六),新组建的中国国家队,到达平壤,日本第一军团俱续摆出铁桶阵在城中龟缩防守.想打防守反击.李如松队长三面围攻日本队,在离门很远就使用日本队所没有的大炮,重炮轰门. 虎蹲炮,大将军炮和佛郎机炮.围者平壤猛轰.在中国队不断远射的同时,来自浙江队灵活的如同阿根廷队前腰艾马尔的中国队小前锋率先破门.日本第一军团,仓忙向城外逃跑,阵脚大乱.中国队全场紧逼不断截击,日本队虽然勇猛不断组织反击,但在中国队的重炮下只能徒劳的增加伤亡而已.随军的明朝医生在书中记载:“每落炮一发,倭兵辄死伤数百,然毫不在意,仍蚁聚而突之,直至中炮仆地乃止. 结果就是中国队大胜收复平壤.在万众欢呼中捧起了本届大赛的第一座奖杯平壤杯.本场的mvp就是队长李如松将军.

碧蹄馆遭遇战 中国队在捧杯之后队长李如松派出侦察队搜索日本队的动向的方位,以取得第一手资料,抉择未来的战斗部署要知道那年头什么gps都没有,在朝鲜三千里江山这个大地图中找寻失踪的日本队比现在贴寻人启示找人简单不了多少。查大受3000骑兵正在搜索的时候,得到第3军,第6军,第9军的增援的日本第一军,也组成了日本国家队。他们也派出了一只加藤光泰带领2000人部队在前方搜索。慢慢的两只搜索部队在山里碰见了,中国队这次派出的侦察部队可是以快速突破见长的辽宁骑兵队本来第一场比赛在平壤,辽宁队吃了大亏,就心里窝火,这在大平地上见了日本步兵,还不恶从心头起,怒向胆边生,不管3721就冲上去了,在那几个岛上日本步兵那见过骑兵集团冲锋呀,中国队3下5除2,就把2000日军给消灭了。士气大震,临时决定俱续向前寻找日本队大本营。与随后赶到的小早川隆景第6军的2万日军遭遇了,祖承训和查大受一看人家人多,别再玩硬的啦。就地防守吧,依托装载佛郎机火炮的战车,阻击日本第6军,什么高球,传中,突破都不管用。日军始终无法冲破防线。到了晚上中国队队长李如松和杨元也先后带领总共2000骑兵,两翼齐飞,冲向日本队。到了跟前中国骑兵队就用三眼铳照着日本队人多的地方就是一阵狂打,还击毙金甲倭将日本斗将立花宗茂。小早川隆景怕回去挨丰臣秀吉老鬼的骂说打退了十万“明军铁骑”进攻以掩饰自己军队的无能。中国队以少胜多,大败日本队,自己损失2500人,消灭日本队7000余人。

据日本《立花家传》记载,碧蹄一战,立花家臣小野成幸、十时连久、池边永晟、安东幸贞、小川成重和安东常久战死。黑田二十四将之一的久野重胜、毛利秀包部大将横山景义等人也在此役阵亡。 另据日本《武将列传》记载,碧蹄一战,毛利秀包部下桂五左卫门、内海鬼之丞、波罗间乡左卫门、伽罗间弥兵卫、手岛狼之助、汤浅新右卫门、吉田太左卫门等武将在此役战死。

首尔战役日本队在首尔部署了5万多军队,经过碧蹄馆一战后失去了与中国队打对攻的勇气,坚守不出。中国队也经过背靠背比赛体能下降,也开始进行休整。这个首尔的后面不远有个龙山,这里是朝鲜的国家粮仓,也是日本队的补给中心。李如松队长决心冒一个大险,他命令查大受和李如梅带领一只由武艺高强的队员组成的特战队,深夜奇袭龙山粮仓。经过激烈搏斗,中国特战队消灭了在粮仓外的日本忍者,和看守300多人后放火烧掉了龙山日本补给中心。本场的mvp就是查大受和李如梅完美的表现,堪称超级,这是一场属于他们的比赛。 这时明朝的主和派兵部尚书石星再次力主议和,而日本队连糟重创也给打怕了,派小西行长与中国代表奸商出身的沈惟敬谈判。二人尔虞我诈,互相欺骗,还欺上瞒下,沈惟敬和小西行长各自欺骗万历和丰臣秀吉说对方投降了,害怕了。世界上那有包得住火的纸呀,又不是小孩打架,过家家。这点小伎俩不久就被揭穿了,万历皇帝火了,杀了沈惟敬和石星。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丰臣秀吉再次起兵攻击朝鲜. 第一军团 军团长:小西行长 小西行长7000人、 宗义调5000人、 松浦镇信4000人、 大村纯忠2000 人、后藤信康700人 总兵力:18700人。 第二军团 军团长:加藤清正 加藤清正8000人、 锅岛直茂12000人、 相良赖房800人 总兵力:20800人 第三军团 军团长:黑田长政 黑田长政6000人、 大友义统6000人 总兵力:12000人 春秋中文社区 V)P6B }0x+O T!` 第四军团 军团长:岛津义弘(原为加藤光泰) 岛津义弘1000人、 毛利秀元2000人、 高桥惟种2000人、 秋月种长1000人、 伊东佑兵1000人、 岛津丰久1000人 总兵力:17000人 第五军团 军团长:福岛正则 福岛正则5000人、 户田胜成4000人、 蜂须贺家政7200人、 长宗我部盛亲3000人、 生驹亲正5500人 c 总兵力:30000人 第六军团 军团长: 小早川秀秋(原为其父小早川隆景) 小早川秀秋10000人、 毛利秀赖1500人、 立花宗茂2500人、 高桥绍景800人、 吉弘统兴900人 总兵力:15700人 第七军团 军团长:毛利辉元 毛利辉元23000人、 吉川广家7000人 总兵力:30000人 第八军团 军团长:宇喜多秀家 宇喜多秀家10000人、 增田长盛3000人、 石田三成2000人、 加藤嘉明2000人、大谷吉继2200人 总兵力:19200人 第九军团 军团长:浅野长政 浅野长政4000人、 宫部继润3000 人、木下胜俊1750人、 稻叶正成2000人 总兵力:10750人 第十军团 军团长:羽柴秀次(后该军团番号一度和第九军团调换) 羽柴秀次13000人、 木村重成2000人、 小野木重次3000人、 龟井秀纲4000人 总兵力:22000人 日本陆军第二次战争投入的总兵力有190850人,根据日本史书《大和文禄庆长之役》记载,日军另有水师各部22100人,另在朝鲜半岛与日本之间的各处岛屿以及日本西部沿海,日本方面还集中了9.5万预备足轻(轻装步兵)。也就是说日军进入朝鲜的兵力,水陆军超过21万, 如果加上后备军,则达到30万人马之多。

日本可谓倾全国之力. 中国国家队再次出战,并且福建水军也一同前往。由兵部尚书邢玠任主教练,麻贵、刘铤、董一元、陈嶙四人为队长。加上留守先后征调75000人,明军留守朝鲜的部队为一万一千人:福建藤牌军三千、辽东骑兵三千、宣府、大同骑兵的地方团练军五千,部队的来源和第一次战争一样. 在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爆发前,明军又调辽兵5千余人,蓟镇步兵四千余人,一共一万人入朝:这两支部队与前次不一样,虽然名义上也是辽东和蓟镇的兵,但是都不是正规军,都是地方民团和新招募的新兵,甚至有不少还是强拉来参军的。所以这支部队,战斗力不算高。 先头部队号称30000人,先在首尔,全州,忠州防守,等待主力到达。

当日军连克南原、水原等地后,明朝又再派原在东北蒙古前线的辽兵5千、浙江兵1万5千一共2万人增援朝鲜战场:这支增援部队成分也很复杂,辽东兵5千算是正规军,战斗力较强,但是浙江兵1.5万,除了五千是北驻的浙江部队外,其余的一万人,全是浙江各地的官府驻军,全部都毫无大兵团作战经验,战斗经验欠缺,战斗力也比较差。

蔚山会战后,明军再次派1万云南士兵和2万浙江义乌新兵入朝参战:1万名云南士兵,其中有2000人为云南官军,8000人为当地少数民族地方武装,但是这些部队都不是云南前线的精锐部队,因为当时缅甸军也集结在云南前线,所以明军驻守云南的精锐部队无法调往朝鲜战场,只好派些次等的部队上朝鲜,所以这支部队,战斗力算一般。2万浙江义乌新兵的招募,主要是由于该地有抗击倭寇的传统,当年的戚家军就是以该地士兵为主。这些义乌新兵,也没有大兵团作战经验,但是由于此地有一定的尚武精神,所以这支部队在朝鲜表现得还是很英勇,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同样是蔚山会战后,明朝虽然已经派了援兵,但是为了更好是消灭日军,明军前线指挥官要求再派增援部队尤其是水军一定要参战,明朝又调川军1万和水师2万入朝作战:1万川军为四川本地地方杂牌部队,到朝鲜后大部归明将刘铤指挥,这支部队常年与四川境内的叛军作战,经验丰富,但士兵组成复杂,有些是镇压叛军的地方团练,有些的叛军投诚后过来的,各部战斗力不一,有高有低,内部也不太团结。2万水师是从东南沿海各地招募的水手组成,由于明军水师的装备远强于日本水师,所以水军基本上都是打胜仗。

以上就是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明军部队的来源和组成,我们可以看出,明军在第二次派到朝鲜的,大部分都是些二流甚至三流部队,也就因为如此,明军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打得比较艰苦,中日双方在第二次战争中很多时候几乎成胶着状态。 综观两次万历朝鲜战争,日军人数均占优势,而且派出的均为国内最精锐的部队,反观明军,第一次派出的部队还象点样,第二次派出的部队,杂牌军、新兵一大堆,给人看了简直认为明朝就是敷衍了事而已!所以我认为,“抗日援朝战争中,日军没有动用精锐部队,而明军则是动用的全国最精锐的部队”这样的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南原防卫战 8月1日,宇喜多秀家,小西行长一路近5万日军逼近南原,杨元率领3000辽宁骑兵队兼程赶来增援南原的朝鲜军。兵力悬殊的双方展开大战,辽宁队和朝鲜队顽强据守,但由于人数少,防守空隙太大,无法阻止日本队突击,辽宁队在已经阵亡2700人后,其余部队和朝鲜军一起突围。此战辽宁队,朝鲜军损失4000余人,日本队损失7000人。虽然此战失利,但是辽宁队为了祖国的荣誉面对强敌奋勇拼搏的精神还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借用亮剑里的一句话强者要敢于在比自己强大很多倍的敌人面前亮出自己的剑。

稷城和舒川阻击战 南原失守后,日军又分别攻陷黄石山、金州、公州等地区,首尔濒临险境,山西队麻贵队长临危授命防卫首尔。解生率领2000中国队队员在稷城和舒川阻击日军,以等待中国队大部队的到来。 9月7日,黑田长政和伊达政宗率领的日军第3军主力 14000人赶到稷城和舒川,7打1,中国队也不管这个,亮出大炮,连发火枪截住日军就打,竟然打了个不分胜负。正在这时,杨登山带领的3000队员赶到战场,从日军后面突然出现,前后夹击。日军大败,击毙日军近6000余人,中国队,朝鲜军伤亡2500余人。

蔚山会战 邢玠率领的中国队主力到达首尔,大举南进。日军连连败退,在沿海地区借助水军补给,坚守要塞。战争局势进入相持阶段。主教练邢玠 决定分兵三路同时进攻日军的三大要塞,蔚山、粟林、泗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11月杨镐、李如梅为正副队长的30000多中国队,朝鲜队队员,直仆蔚山的加藤清正 12月23日,中国队步兵中间突破,杨登山带领骑兵边路突击,4000队员势不可挡,一举收复蔚山,日军退入岛山死守,24日茅国器率领2000河南步兵再次向日军阵地猛扑上去,日军也是集中在小禁区,拼命抵抗,杨镐命令裨将陈寅率领浙江队队员,参加进攻。两只队伍,终于攻到岛山大营主栅门,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队长杨镐却突然叫了暂停,加藤清正日本第2军。逃过一劫。日军在战场空隙大力修筑工事,而中国队则由于哪个莫名其妙的暂停而士气下降又经过几天徒劳的攻击,黑田长政、岛津义弘、小早川秀秋,羽柴秀胜率领的5万日军开到了战场,而中国队其他队员都在攻击另外两个日本要塞,根本没有预备队。1598年2月9日,杨镐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慌忙决定撤军。中国队一下子就乱了阵营。将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将。中国队遭受了在朝鲜最大的失败,损失11000人,日军损失12000人。 双方都损失不小,只好又停止了赛季,进行转会,训练新战术。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在战争长期无法取胜,自己在兵员,补给,人事等各个方面都遇到了很多困难,在郁郁寡欢中死于伏见城。在朝鲜的大批日军也开始悄悄的准备撤退了。而中国队经过8个月休整在主教练邢玠指挥下转入反攻。东路由麻贵率领中国队和朝鲜军共计3万,主攻攻打据守蔚山的加藤清正日本第2军,西路则由刘铤率中国队及朝鲜军2万,进攻釜山的小西行长日本第1军。中路董一元率中国队,朝鲜军3万,进攻泗川的日本战国名将号称“鬼石曼子”的岛津义弘日本第5军,水路则有陈璘率大明水师联合朝鲜舰队, 9月,中国队同时向日军的三大要塞蔚山、顺天、泗州发动进攻。 顺天攻防战 西路刘铤率中国队及朝鲜军2万进攻顺天与小西行长的日本第一军在顺天展开激战,小西行长虽然精明,但是中国队的骑兵利用速度控制了战场的节奏,不停的进行冲击和防御。小西行长在损失了7500人后,逃入城里死守。中国队,朝鲜军虽然也损失了3500人,但中国队左后卫吴广积抢断,勇猛铲抢,阻值住了日军主力的攻势,为中国队反包围日本队提供了时间和机会,所以中国队左后卫吴广容获本场最佳球员。

露梁海战 日本军队在中国队连续的重创下连失要点,聚集在朝鲜南部的釜山,巨济岛周围。等待日本水军营救,但这时中国舰队总司令陈璘的13000水军已经控制了整个海面,日军水师还是强行开来营救困在朝鲜的日军,中国海军与日本海军第一次大决战开始了在朝鲜舰队的支援下,老将邓子龙亲率三艘大福船为前锋,埋伏于露梁海北侧。中国舰队主力埋伏在昆竹岛与水门洞港湾内正面阻击日军船队;朝鲜水师埋伏在南海海面的观音浦,准备与中国舰队夹击日军。 11月18日午夜,岛津义弘的日本海军发现情况不妙时,决定冲向中国舰队最弱的老将邓子龙突围,邓子龙危急的时刻率领自己仅有的3只战船,迎面冲向日本舰队。使用船上的虎蹲炮,大佛郎机等舰炮和火箭,攻击日本军舰。这时及时赶来的中国舰队主力和朝鲜舰队赶到战场,中国舰队的主要武器是大筒(大炮),而落后的日本舰队的主要武器是铁炮(鸟铳),日军微弱的火力无法击沉中国舰队庞大的主力舰。但可以在距离很近的时候用鸟铳射击甲板上的人员。到19日下午,战斗结素,450艘日军战船被焚毁和击沉,只有50余艘战船突围回国,基本上全歼日本舰队。随后中国舰队连夜登陆,强击退守乙山要塞负隅顽抗的日军,最终中国队突袭成功歼灭了顽抗日军。可以说此战是中国海军有史以来直到现在取得的最辉煌的胜利。因此这只大明水师是中国史上最强的海军,永远的mvp. 朝鲜为了纪念中国明朝在这次大赛所取得的功绩,在首尔设立大报坛,[牺牲的中国队队员公墓]。以感谢中国明朝对朝鲜的再造之恩。

李如松,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今辽宁铁岭)人,明朝著名军事将领。李氏家族的祖先李英从朝鲜半岛迁居铁岭,自李成梁,己经历数代。李成梁英毅骁健,大有将才。因家贫,40岁以生员袭职。初为险山参将,隆庆四年(1570年),擢为辽东都督佥事,驻节广宁享年九十岁,葬仰山之北(今北京附近)。

其子如松等五人官至总兵,如梓等四人至参将,为辽东将家。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攻破抚顺,不久铁岭亦陷,李氏十余人皆战死。

有明一代,一个家族父亲做到辽东都督,儿子中5个做到总兵,4人至参将,这是绝无仅有的。

万历十一年,李如松升山西总兵官,后召佥书右府提督京城抚。万历二十年,率军平定宁夏叛乱。同年,日本关白(宰相)丰臣秀吉倾举国之军力,派谴大军入侵朝鲜,朝鲜壬辰战争全面爆发。战争之初,日军势如破竹将朝鲜军队打的溃不成军,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朝鲜的三都(京城、开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两个朝鲜王子被俘,朝鲜国王李昖逃到义州。朝鲜军队节节败退,于是,朝鲜王遣使向明朝求援。 面对朝鲜的不断告急,明朝政府也认识到“关白之图朝鲜,其意实在中国”,遂决定发兵抗日援朝。

明朝先后谴派辽东游击史儒和副总兵祖承训率军驰援,结果遭到全军覆没。消息传来,明廷象炸开了锅一样,群情激昂。此时主战派也罢,主和派也罢,纷纷要求明朝出动大军远征朝鲜。明神宗命宋应昌为经略,总领抗倭事宜;急调陕西总兵李如松(名将李成梁之子)为东征提督,总体负责军事。于是,宋应昌和李如松率四万三千余兵明军渡鸭绿江,开始了抗日援朝的征战历程。

李成梁(李如松之父)

李成梁,中国明朝后期将领。据《明史》记载,李成梁的高 祖李英自朝鲜内附明朝,任铁岭卫指挥佥事。明史记载李英从朝鲜半岛迁居到铁岭,(详见朝鲜陇西李氏)。李成梁虽然是自朝鲜内附中国东北,但经过好几代人,早已融入辽东汉族,一贯被视为汉族人,例如清末章炳麟起草革命宣言就称:“愿吾辽人,毋忘李成梁”,即把李成梁当做汉族的民族英雄。朝鲜英祖对明末逃亡到朝鲜国内的明朝遗民后裔也予以“世世免役”的优待,并编纂《华人录》,以为免役的依据。《华人录》中就有李成梁的后裔,可见李朝把李成梁及其后裔视同为汉人。

李成梁英毅骁健,大有将才。因家贫,40岁以生员袭职。初为险山参将,因屡建战功,明隆庆元年(1567年)进副总兵官,协守辽阳。隆庆四年(1570年),李成梁英毅骁健,大有将才。因家贫,40岁以生员袭职。初为险山参将,。初为险山参将,因屡建战功,明隆庆元年(1567年)进副总兵官,协守辽阳。隆庆四年(1570年),擢为辽东都督佥事,驻节广宁(今北镇城内)。明嘉靖后期至隆庆年间,鞑靼插汉儿部多次进(今北镇城内)。明嘉靖后期至隆庆年间,鞑靼插汉儿部多次进犯辽东。十年间,明三员大将相继战死。时值边备废弛之秋,成梁莅任即募四方健儿抗击蒙古、女真各部的侵扰,由是军声始振。万历初期,灭建州女真首领王杲、子阿台部,数次大败插汉部酋长土蛮、泰宁部酋长速把亥;计杀海西叶赫部首领清佳砮、杨吉砮。李成梁有大将才。在整个明朝将吏贪懦,边备废弛的情况下,镇守辽东30年间,先后奏大捷者十,边帅武功之盛,200年来所未有。明廷旌表其功,万历八年,建石坊于广宁城内(今犹存),增秩受禄数次。但他位望益隆,奢侈无度;军赀、马价、盐课、市赏随意侵吞;全辽商民之利,尽笼入己。不仅以贿赂权门朝士自固,甚至虚报战功,杀良冒级,为言官所劾。万历十九年罢官。其后10年,辽东边备益弛。二十九年李成梁复职,年已76岁,之后复开马市、木市,缓和了东北地区的民族矛盾;三十四年(1606年),李成梁错将万历初年时由他献议兴建,已“生聚日繁、至六万四千余家”的宽甸等六堡,以“地孤悬难守”放弃之,尽徙其民6万余户于内陆,以大军驱迫恋家之民,虽为时论所谴责,但使辽东再次出现安定的局面。卒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享年九十岁,葬仰山之北(今北京附近)。

其子如松等五人官至总兵,如梓等四人至参将,为辽东将家。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攻破抚顺,不久铁岭亦陷,李氏十余人皆战死。

明万历二十一年,打败日将小西行长,获平壤大捷。随后,乘胜克复开城,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皆复,日军被迫退守庆尚、全罗两道沿海城市,双方进行和谈。明军以连战皆捷,颇有轻心,此时有谣传日军已弃王京(汉城)而遁,李如松对此不疑,便率轻骑直趋王京。抵碧蹄馆时,与日军重兵遭遇,双方经过激战死伤无算,后明军退守开城。李如松得知龙山为日军的粮草重地后,果断设计出奇兵,遣敢死队从间道潜入龙山,纵火焚烧日军粮草,日军由于缺粮,被迫弃王京退守釜山。这时,明朝兵部尚书石星却力主议和,明廷乃命李如松班师,留刘廷王之兵在朝鲜驻守。李如松于万历二十一年十二月班师,因功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李如松喜奇兵偷袭制胜,连战皆捷。万历二十五年升辽东总兵。次年四月,鞑靼土蛮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进追击,遇到鞑靼游猎聚会,聚集数万人,李如松三千余人不敌身亡,卒年五十。死后,朝廷追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

以李如松为代表的李家和以麻贵为代表的麻家被誉为“东李西麻”。明史中也称赞他们:“将门有将,得无愧乎”。

成梁多子,长子李如松曾威震朝鲜,击败小西行长,其他如李如柏、李如桢、李如樟、李如梅,族子李如梓、李如梧、李如桂、李如楠等,皆骁勇善战,有父兄之风,时人誉“李家九虎将”。

李如松个人履历

李如松少年时从父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他骁勇善战,屡立战 功,再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

李如松

万历十一年(1583),升山西总兵官,因给书中黄道瞻等人上疏皇帝,数言李如松父子不当并居重镇,被召佥书右府提督京城抚。

万历十五年(1587)复总兵职,镇守宣府,再召佥书中府。

万历二十年(1592)鞑靼人(东蒙古族人)哮拜(又名哱拜,音“博”)反宁夏,李如松在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的推荐下,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六月抵达宁夏,先用土垒战术,后用水攻战术,组织敢死队攻克了宁夏城,哮拜自尽,其子哱承恩等被擒,斩贼立功,灭哮拜九族,进都督,世荫锦衣指挥同知。

同年四月,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并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及印度。由于朝鲜国王李昖腐败无能,使得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很快攻占了釜山、王京(今南朝鲜首尔)、平壤诸地。

十二月,明朝政府任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鲁诸军,克期东征。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率领下,誓师东渡参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班师回国,论功,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升为辽东总兵。次年四月,鞑靼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追击捣巢,途中埋伏,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卒年五十。万历皇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并以其弟李如梅代总兵官。

编辑本段家族信息

有考证说李如松祖籍为陇西,唐朝末年为避乱迁入朝鲜,祖上旅居朝鲜的先祖可以追查四代,名为:李哲根穗、李哈山、李厦霸努、李把图理。李把图理的儿子“李膺尼,洪武渡江

李如松

归附”明朝,归附后“授总旗”,高祖李英,授世铁岭指挥佥事,从此李氏便在铁岭安家落户。到了李如松的父亲李成梁这一代,李氏一门世袭官爵,族亲旺盛,成了明清以来铁岭著名的大户。

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李成梁出任辽东总兵官,镇辽二十二年“身经百十余战,刀痕箭瘢,遍体残伤”,先后奏大捷者十,号称“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所未有”。其用兵勇敢果决,善用计谋,敢于深入,多次以轻骑出塞数百里直捣敌军腹心,打败女真人和蒙古各部的侵扰。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将门虎子李如松

万历四十三年六月,李成梁去世,享年九十岁,“上命以公祭丧”,恩遇之隆,一时无二。一代名将最终埋骨于他戎马一生的白山黑水之中。

李成梁有九个儿子,五个做到总兵官,四个做到参将,时人誉为“李家九虎将”,好多部下亲兵如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孙守廉,后来都成了镇戍一方的大将。他的长子就是后来威震北疆,扬名三国的一代名将——李如松。

鏊兵西北

李如松少年时从父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因战功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万历十一年(1583),升山西总兵官。

万历二十年(1592),宁夏镇原副总兵哮拜(鞑靼人,东蒙古族)父子与蒙古河套部勾结发动叛乱,连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今宁夏灵武)等城,“全陕震动”,明朝政府派去平叛的几只军队都打了败仗。

是年四月,李如松临危受命,出任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统辽东、宣府、大同、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这就是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一征。六月,李如松率平叛大军抵达宁夏。七月,命明军麻贵部出击,击败蒙古河套部,追奔至贺兰山,将其尽逐出塞,剪除了叛军 的外援。与此同时,各路援军将宁夏城团团包围。李如松在仔细观察了地形和宁夏城防之后,下令决开黄河,水淹宁夏城。城内弹尽粮绝,军心涣散,斗志全无,叛军失去外援,内部也发生了火并。九月十六日,宁夏城防崩塌,李如松乘势下令攻城,一举攻入城内,哱拜在干掉两个属下后向李如松投降,李如松接受了投降,但还是尽灭哱拜族。至此,宁夏叛乱全部平息。就在李如松率军转战西北平叛战场之际,一场更大的风暴在东北亚上空酝酿形成,呼啸着向大明帝国袭来。

转战东北亚

16世纪末,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列岛,执掌了整个日本的军政大权,其野心也随之骤然膨胀,居然异想天开地制定了占领朝鲜,征服中国,进而向南洋扩张,最终建立所谓“以北京为首都的大东亚帝国”的军事侵略计划。狂妄的丰臣秀吉甚至宣称“让自己的义子当中国的关白”(关白,日本官职)。公元1592年4月13日凌晨,侵朝日军渡过对马海峡在朝鲜釜山登陆,壬辰倭乱爆发!

当时统治朝鲜的李氏王朝,党争不断,互相倾轧,整个朝鲜武备松弛,

李如松在朝鲜指挥明军与日军作战

“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城防。丰臣秀吉出动9军共15万(也有人认为是20万)大军攻击朝鲜,这9军的9名统帅都是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如小西行长、加藤清正、岛津义弘等。果然,日军挟内战一统日本之余威,一路攻势凌厉,势如破竹,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朝鲜三都(京城、开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军一直挺进到鸭绿江南岸。

得意忘形的丰臣秀吉不但要求明朝政府承认日本以大同江为界占据朝鲜,同时还威逼琉球、菲律宾等大明属国臣服朝贡。消息传来,大明朝野一片哗然,主战派认为必须出兵教训一下日本人;而主和派却认为朝鲜人过于软弱,一触即溃,只会向明朝求援,建议仅让朝鲜国王及随从百余人过鸭绿江避难,而不出兵。主战派的意见最终被明神宗朱翊钧(即万历皇帝)接受,决定出兵朝鲜。

万历二十年七月,第一支抗倭部队出征,统帅为辽东副总兵祖承训。这支部队是辽东铁骑中的一支,祖承训也是名将李成梁的嫡系,战斗力较强。可是,这支部队只有三千人。在进攻平壤的过程中,祖承训中伏,部队损伤惨重。祖承训侥幸死里逃生。

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明朝政府任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川、浙诸军,克期东征。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总兵职,同军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带领下,誓师东渡参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这就是“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二征。(第三征为万历二十八年的平定播州之战)

龙咆平壤

公元1593年1月7日,东征大军兵临平壤城下。盘踞平壤的是日将小西行长指挥的侵朝日军第一军团。次日拂晓,明军发起总攻,上百门火炮猛轰平壤城头,火焰蔽空,震天动地,经过连续十轮的炮击,把守城日军炸的人仰马翻,惨不忍睹,连小西行长的将旗都被炸飞,随后明军炮火开始延伸,轰击平壤城内各要点。第一轮炮火准备之后,明军各攻城部队呐喊着踏过结成坚冰的护城河扑向城下,喊杀声犹如天塌地裂,枪林弹雨中数百架攻城梯架上城头,一时间明军士卒密如蚁聚,争相攀登,平壤各门顿时陷入了激烈交战。平壤日军虽伤亡惨重,但在小西行长的亲自督阵下仍然拼死抵抗,依托坚固高大的城池用弓箭火枪不断射击,同时把煤油浇下焚烧云梯,明军攻城部队伤亡迅速扩大,战场形势陷入白热化状态。

临近午时,明军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克城北制高点牡丹峰,全歼日军2000余名,平壤城内日军立时乱作一团。李如松当机立断,传令全军:午时之前攻不下平壤,前锋营将领一律斩首,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赏银5000两,临阵怯战者杀无赦!

军令一下,士气高涨的明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蜂拥向前,明军火铳营和虎蹲炮(发射霰弹的中型火炮)也推进到城下实施抵近射击。李如松在前线督战时,坐骑被日军火枪击中,当即换马再战,其勇猛如此,明史记载:“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其弟副将李如柏的头盔中弹,兄弟二人皆毫无惧色,指挥若定。可以说,作为全军主帅,李如松的镇定、果敢、勇猛给了明军将士巨大的精神鼓舞,是明军取得这场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正午时分,10000名化装成朝鲜军的浙兵利用日军的麻痹轻敌攻上城南的芦门,砍倒了日军军旗,插上了明军的旗帜,明军不断攀上城头,欢呼声响彻云天。一门失守,六门皆惊,城头守军的意志瞬时间崩溃了,纷纷弃城而逃,随后七星门也被明军大炮轰塌,明军骑兵如潮水般突入城内......

在普通门督战的小西行长目睹此景面色惨白,心知大势已去,长叹一声,下令残军退入城内的各土堡中死守,作最后的困兽之斗。

城内,残酷的战斗仍在继续。日军残余主力约9000人龟缩在练光亭、七星、普通三座大土堡及周围的十几座小土堡里负隅顽抗。由于道路狭窄崎岖,明军的大炮推不上来,日军火力很猛,进攻部队伤亡很大。李如松果断做出决定:停止攻击,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术,三面包围敌军,唯独留出南面的大道,诱使日军突围,同时派出信使给小西行长送信,大意是日军败局已定,为避免双方不必要的伤亡,只要日军撤出平壤,明军将不予拦截。小西行长接到李如松的信后犹豫不决,但是战场形势迫使他别无选择,守也是死,突围也是死,不如拼死突围或许还有一条生路。天黑以后,日军派出斥候警戒,见无明军拦截,各土堡内大队人马蜂拥而出,借夜色掩护向城南杀去!日军一路畅通无阻冲出城外,城南不远就是大同江,时值隆冬,十里宽的江面全部冰封,日军先头骑兵部队迅速通过,日军大队人马喜出望外,争先恐后的过江,一时间江面上布满了人群。

就在这时,令人惊骇的一幕发生了。早已隐蔽待命的明军火炮突然开火,雨点般的炮弹落入过江的日军人群里,江面的冰层被明军重炮炸开无数条口子,日军顿时乱作一团,加上马踏人踩,裂口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继而大面积崩塌,成群的日军掉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连呼救都来不及就顺流冲到冰面下......侥幸逃上南岸的日军惊魂未定,埋伏在南岸的明军骑兵部队已经等候多时了!惊骇万状的小西行长丢下大队人马,仅率轻骑部队一路狂奔,沿途被明军、朝鲜军、朝鲜义军连番追杀,最后总算在开城日军的接应下撤回黄海道。

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另一则日本史料称,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原有人数一万八千七百人,显存六千五百二十人。据《朝鲜史》记载,此战共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烧杀溺毙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万历三大征考》记载,平壤之战“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远播明日朝三国,可以说平壤大捷超过其父李成梁在辽东任何一次战役,奠定了李如松在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将的历史地位。

此战明军与日军的阵亡比例约为1(明军):15(日军),可以算是大捷了。

平壤战役的胜利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收复一座平壤城,也不是消灭10000多个日本鬼子那么简单。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打掉了侵朝日军的嚣张气焰,大明帝国出兵的消息如同炸雷一般令整个朝鲜半岛的日军闻风丧胆,平安道、江源道、黄海道、咸镜道、开城的日本驻军纷纷放弃城池争相南逃,一路狂奔全线后撤了400余里,全没有了“长驱直入大明国”的狂妄和胆色。丰臣秀吉妄图以朝鲜为跳板攻占大明继而建立其所谓“大东亚帝国”的迷梦,被明军的铁蹄和大炮撞击的粉碎!李如松率军入朝参战仅仅一个多月,便收复失地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军继续向南开进,兵锋直指王京——汉城。

血战碧蹄馆

碧蹄馆是位于汉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一个驿馆,公元1593年1月24日至25日在这里所爆发的一系列激战,将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小驿馆载入了世界战争历史的史册。

1593年1月24日,明军的一支侦察部队约3000骑兵在汉城郊区迎曙驿与日军北上诱敌部队加藤光泰部遭遇并爆发激战,明军大胜斩首600余级。

加藤光泰败退后,立刻报告了汉城日本军总部。随后,日军第六军团主力、第三、第九军团各一部共36000余人先后赶到战场,他们认为这是明军的大部队,准备将这支明军包围在碧蹄馆,一场前哨战迅速演变成为一场大规模的战场遭遇战——壬辰战争史诗中最惊心动魄的碧蹄馆大战打响了。

日本主将——第六军团指挥官小早川隆景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消灭眼前这支孤军是在明军总攻之前消灭其有生力量的绝佳战机,他计划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这支明军,在短时间内迅速结束战斗。此时小早川隆景绝没有想到,自己吞下的不是一块肥肉,而是一块烧红了的烙铁。被包围是由明军副总兵查大受指挥的3000辽东铁骑,曾经在关外与沙漠蛮族较量过的百战雄师,明军精锐中的精锐,配备了佛郎机火炮战车(最大射程1000米,后填装弹,发射散弹时一发炮弹带有500发子弹,可以封锁60米宽的正面)和大量三眼火铳、集束火箭(明军常备武器中的一种,手动点火,射程300米,一次发20枝的称为“火龙箭”,32枝的称为“一窝蜂”,49枝称为“飞廉箭”,100枝的称为“百虎齐奔”)。

碧蹄馆一战,3000明军(到战斗即将结束时增至5000)与十几倍的日军激战一昼夜,以战车为工事,先以佛郎机炮、火铳、火箭的压倒性优势火力大量杀伤日军,再以骑兵的短促出击消灭逼近的足轻步兵,击退了日军一次次潮水般的进攻。战斗进行到最惨烈的阶段,明军仅余900余骑,弹丸、火药全部耗尽,但大明军旗始终屹立不倒,高高飘扬在碧蹄馆上空。残酷的战斗持续到25日,李如松和副将杨元先后率骑兵共2000前来救援,从日军侧翼发起猛攻,日军经过一昼夜激战伤亡惨重,已成强弩之末,误认为明军主力发起总攻,遂仓惶撤回王京。此战,明军伤亡2500余人,日军伤亡超过8000人。据日本东京国立图书馆收录的《大和文禄庆长之役》记载,碧蹄馆之战结束后,仅日军第3、9两军团补充兵员就达6286人。据日本《立花家传》、《武将列传》记载,日军阵亡将领包括:

小野成幸、十时连久、 池边永晟、安东幸贞

小川成重、 安东常久、久野重胜 、横山景义

桂五左卫门 、内海鬼之丞 、伽罗间弥兵卫、 手岛狼之助

汤浅新右卫门 吉田太左卫门、 波罗间乡左卫门

一昼夜交战阵亡日军将领高达十五员之多,可见当日战况之惨烈。小早川隆景战后向丰臣秀吉汇报时声称打退了10万“明军铁骑”的进攻,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当时明军在朝总兵力不过才4万,哪来的十万铁骑?碧蹄馆大战是中日壬辰战争中明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明军强大的战斗力极大震慑了日军,使其彻底丧失了与明军野战的信心。12万日军面对仅仅3万多明军竟然龟缩一团,不敢出战,而明军由于兵力有限,无法展开强攻,于是双方在汉城一线展开对峙,一时间战局似乎陷入了僵局。

但是,这种对峙局面很快就被李如松打破。龙山大仓本为朝鲜国仓,积贮了朝鲜数十年的粮食,汉城被日军占领后,龙山大仓就成为汉城日军的军粮库,后来日军运来的粮食都存于此地。李如松得到这一情报后,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敢死队700勇士深夜奇袭龙山大仓。十三座大仓,数十万石粮食,一夜间被烧的干干净净。夜袭龙山之战,精彩处堪与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夜袭乌巢相比。明军仅以微小的代价就将十几万日军置入绝境,颇有四两拨千斤的味道。李如松真神将也!

军粮一失,朝鲜半岛的日军全线被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久,便被迫与中朝达成停战协议。4月18日,日军撤出京城,5月2日,日军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带,交还了俘虏的朝鲜二王子。李如松于4月19日率东征军开进京城,5月15日收复庆州。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所占领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复。明军留下一万人驻守朝鲜,其余大部于七月底回国。东征大军在入朝参战的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掠地千里,横扫半岛,收复平壤、开城、王京(汉城)三都,打出了中华天朝的赫赫声威。

血染沙场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李如松回国述职,朝廷论功,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李如松升任辽东总兵官。次年四月,鞑靼土蛮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追击,与数万鞑靼骑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余人浴血奋战,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卒年五十岁。一代名将,血染沙场,马革裹尸。万历皇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朝廷追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并以其弟李如梅代总兵官。

编辑本段《明史》列传一百二十六——李如松部分

如松,字子茂,成梁长子。以父廕为都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骁果敢战,少从父谙兵机。再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万历十一年,出为山西总兵官。给事中黄道瞻等数言如松父子不当并居重镇,大学士申时行请保全之,乃召佥书右府。寻提督京城巡捕。给事中邵庶尝劾如松及其弟副总兵如柏不法,且请稍抑,以全终始,不纳。十五年,复以总兵官镇宣府。巡抚许守谦阅操,如松引坐与并。参政王学书却之,语不相下,几攘臂。巡按御史王之栋因劾如松骄横,并诋学书,帝为两夺其俸。已复被论,给事中叶初春请改调之,乃命与山西李迎恩更镇。其后,军政拾遗,给事中阅视,数遭论劾。帝终眷之,不为动,召佥书中府。

二十年,哱拜反宁夏,御史梅国桢荐如松大将才,其弟如梅、如樟并年少英杰,宜令讨贼。乃命如松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即以国桢监之。武臣有提督,自如松始也。已命尽统辽东、宣府、大同、山西诸道援军。六月抵宁夏。如松以权任既重,不欲受总督制,事辄专行。兵科许弘纲等以为非制,尚书石星亦言如松敕书受督臣节度,不得自专,帝乃下诏申饬。先是,诸将董一奎、麻贵等数攻城不下。如松至,攻益力。用布囊三万,实以土,践之登,为炮石所却。如樟夜攀云梯上,不克。游击龚子敬提苗兵攻南关,如松乘势将登,亦不克,乃决策水攻。拜窘,遣养子克力盖往勾套寇,如松令部将李宁追斩之。已,套寇以万余骑至张亮堡。如松力战,手斩士卒畏缩者,寇竟败去。水侵北关,城崩。如松及萧如薰等佯击北关诱贼,而潜以锐师袭南关,攀云梯而上。拜及子承恩自斩叛党刘东旸、许朝乞贷死。于是如松先登,如薰及麻贵、刘承嗣等继之,尽灭拜族。录功,进都督,世廕锦衣指挥同知。

会朝鲜倭患棘,诏如松提督蓟、辽、保定、山东诸军,克期东征。弟如柏、如梅并率师援剿。如松新立功,气益骄,与经略宋应昌不相下。故事,大帅初见督师,甲胄庭谒,出易冠带,始加礼貌。如松用监司谒督抚仪,素服侧坐而已。十二月,如松至军,沈惟敬自倭归,言倭酋行长愿封,请退平壤迄西,以大同江为界。如松叱惟敬憸邪,欲斩之。参谋李应试曰:“藉惟敬绐倭封,而阴袭之,奇计也。”如松以为然,乃置惟敬于营,誓师渡江。

二十一年正月四日,师次肃宁馆。行长以为封使将至,遣牙将二十人来迎,如松檄游击李宁生缚之。倭猝起格斗,仅获三人,余走还。行长大骇,复遣所亲信小西飞来谒,如松慰遣之。六日,次平壤。行长犹以为封使也,踔风月楼以待,群倭花衣夹道迎。如松分布诸军,抵平壤城,诸将逡巡未入,形大露,倭悉登陴拒守。是夜,袭如柏营,击却之。明旦,如松下令诸军无割首级,攻围缺东面。以倭素易朝鲜军,令副将祖承训诡为其装,潜伏西南。令游击吴惟忠攻迄北牡丹峰。而如松亲提大军直抵城下,攻其东南。倭炮矢如雨,军少却。如松斩先退者以徇。募死士,援钩梯直上。倭方轻南面朝鲜军,承训等乃卸装露明甲。倭大惊,急分兵捍拒,如松已督副将杨元等军自小西门先登,如柏等亦从大西门入。火器并发,烟焰蔽空。惟忠中炮伤胸,犹奋呼督战。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获首功千二百有奇。倭退保风月楼。夜半,行长渡大同江,遁还龙山。宁及参将查大受率精卒三千潜伏东江间道,复斩级三百六十。乘胜逐北。十九日,如柏遂复开城。所失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并复。酋清正据咸镜,亦遁还王京。

官军既连胜,有轻敌心。二十七日再进师。朝鲜人以贼弃王京告。如松信之,将轻骑趋碧蹄馆。距王京三十里,猝遇倭,围数重。如松督部下鏖战。一金甲倭搏如松急,指挥李有声殊死救,被杀。如柏、宁等奋前夹击,如梅射金甲倭坠马,杨元兵亦至,斫重围入,倭乃退,官军丧失甚多。会天久雨,骑入稻畦中不得逞。倭背岳山,面汉水,联营城中,广树飞楼,箭炮不绝,官军乃退驻开城。二月既望,谍报倭以二十万众入寇。如松令元军平壤,扼大同江,接饷道;如柏等军宝山诸处为声援;大受军临津;留宁、承训军开城;而身自东西调度。闻倭将平秀嘉据龙山仓,积粟数十万,密令大受率死士从间焚之。倭遂乏食。

初,官军捷平壤,锋锐甚,不复问封贡事。及碧蹄败衄,如松气大索,应昌、如松急欲休息,而倭亦刍粮并绝,且惩平壤之败,有归志,于是惟敬款议复行。四月十八日,倭弃王京遁,如松与应昌入城,遣兵渡汉江尾倭后,将击其惰归。倭步步为营,分番迭休,官军不敢击。倭乃结营釜山,为久留计。时兵部尚书石星力主封贡,议撤兵,独留刘綎拒守。如松乃以十二月班师。论功,加太子太保,增岁禄百石。言者诋其和亲辱国,屡攻击之。帝不问。

二十五年冬,辽东总兵董一元罢,廷推者三,中旨特用如松。言路复交章力争,帝置不报。如松感帝知,气益奋。明年四月,土蛮寇犯辽东。如松率轻骑远出捣巢,中伏力战死。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以其弟如梅代为总兵官,授长子世忠锦衣卫指挥使,掌南镇抚司,仍充宁远伯勋卫,复廕一子本卫指挥使,世袭。恤典优渥,皆出特恩云。世忠未久卒,无子。弟显忠由廕历辽东副总兵,当嗣爵,朝臣方恶李氏,无为言者。至崇祯中,如松妻武氏诉于朝。章下部议,竟寝。后庄烈帝念成梁功,显忠子尊祖得嗣宁远伯。闯贼陷京师,遇难。

编辑本段李如松之死的两种说法

一、轻率出兵中伏战死

这种说法,也是常见的一种,即《明史》李如松部分中所说的土蛮进犯时,李如松犯了冒险主义的错误,轻率骑兵直捣其老巢,结果中伏力战而死。不过这一说法也存在争议,因为按照《明史》的记载,李如松应为出奇兵偷袭敌军,而且李如松经历了碧蹄馆之战后,应该更加警惕,怎会无故中伏。而相对来说,第二种明朝著名火器专家赵士祯的《神器谱》中所收录的一篇他写给皇帝的奏折中的说法就更加合。

二、叛徒出卖而死

明朝火器专家赵士祯的《神器谱》收录过一篇叫《恭进合机铳疏》的奏折,前文用大段文字向皇帝建议使用合机铳,文中提议增强武力,改进火器。再说一些将领“专以双粮厚赏,招养夷丁,驱我华人,为虏奴仆,辱我族类,馁我士气”赵士祯劝皇帝与其花费钱粮安抚异族诸酋,“不如置我前据利器”,“丑类狼子野心,养之不惟贻患后日”。其后,便举例说明异族之患:“臣见辽左降虏李平胡者,以朝廷高官厚禄,以宁远两世抚育之恩,毕竟阴泄主帅出塞之期,使李如松身膏草野,暴骨塞外,中国有坠将覆军之辱,伊谁致之?平胡受恩深重者如此,馀可知矣”也就是说李如松手下的一个外族投降者李平胡向敌军泄露了消息,才导致李如松战死,虽说《神器谱》的记载不是官方的,但还是比较合理,可以参考。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在明代,以李如松为代表的李家和以麻贵为代表的麻家被并誉为“东李西麻”,万历三大征,李如松指挥了一个半,攻,必克;战,必胜,综观李如松一生用兵,深谙兵法,奇正相辅,一往无前,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计有枭狐之谋,平壤攻坚战石破天惊,碧蹄馆遭遇战打的气壮山河,龙山奇袭战一剑封喉,明史中称赞到:“将门有将,得无愧乎”。

他不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他桀骜不逊,待人粗鲁,但这些丝毫无损于他的成就与功勋,因为他是一个军人,一个智勇双全、顽强无畏的军人。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击败了敌人,保卫了国家,他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本分。

大明东征提督李如松赠朝鲜都休察使柳成龙:

〖提兵星夜到江干,为说三韩国未安。 明主日悬旌节报,微臣夜释酒杯欢。 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四百年华已过,纵马驰骋之背影,依稀可见。

编辑本段首博中的李如松物品

图为2011首博特展“回望大明-走进万历朝”展览的李如松所带玉带板,北京丰台区赵辛店李如松墓出土。 (一林冷月根据文章内容配图)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