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时快讯】中医系统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术完成: ​中西医结合“重启”心衰患者生命

2023-06-05 19:24:24    来源:人民政协网
“感觉我又活了一次!‘重生’的感觉太好了!”5月22日,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后即将顺利出院的黎先生感慨道。

这,也是全国中医系统第一例新一代磁悬浮“人工心脏”手术。

“人工心”让生命“重启”


(资料图)

来自广西的黎先生年仅44岁,十几年前一次感冒后,出现活动后气促,伴胸闷、呼吸困难、咳嗽,并伴有夜间端坐呼吸等症状,经医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近三四个月来,患者症状反复并明显加重。

“保守治疗吧。”当地医院曾告知黎先生,这种疾病难以治愈。随着病程发展,黎先生的活动能力越来越差,只能长期卧床休养,甚至连在病房外的走廊里散步都成了奢望。

面对这一沉疴旧疾,黎先生也曾寻求过心脏移植手术的机会。在器官配对无果后,经过多方咨询,他慕名找到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大科副主任、心脏大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范小平主任,寻求最后一线希望。

“可以尝试人工心脏。”范小平简短有力地说。这让黎先生及家人重新点燃了对生命的渴望。原来,虽然黎先生年纪尚轻,但是其左心室射血分数经过多次检查确认只有19%,连正常值的1/3都不到,心肌收缩能力非常弱,属于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心力衰竭,必须尽快手术治疗。

4月26日,范小平主任团队为患者开展了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仅用2个小时,这颗人工心脏顺利植入黎先生体内并开始运转——生命“重启”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范小平主任团队使用的最新一代左心辅助装置,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厚度26mm,直径50mm,重量仅180g。该全磁悬浮装置没有实体的轴承,减轻了转子对血液成分的破坏,降低了术后出血和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人工心脏”可以为黎先生争取更长生存、更高生活质量。医疗团队在术中对心脏瓣膜病变进行了修复,矫正其心脏畸形,手术后使用中医药促进患者恢复治疗。

“也许几年之后,摘除‘人工心脏’不是梦想。”范小平希冀。

围手术期中医药大显身手

“因为这个病,以前我先生咳嗽得厉害,整夜整夜地咳,我也跟着睡不了。入院第一天,杨志敏副院长就来查房开了中药,第二天晚上,我们就发现,好像不怎么咳了!那晚我们睡得都很安稳。这让我们一家人觉得,这次真的有救了!”患者家属王女士回忆起这次就医的经历感慨道。

黎先生初入院时,由于长期心衰,导致身体状态不能马上进行手术。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以及范小平主任、超声科孙鹏涛主任、麻醉科李向宇主任,中医经典围手术期小组的主任医师潘宗奇等组成多学科专家团队,建立了中西医联合诊疗小组,每日查房、随访,对黎先生的病情进行了详细评估,为其量身定制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大量临床诊疗实践证明,中医药在救治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方面大有可为。中医药在围手术期可以帮助患者快速康复,降低并发症出现概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大大增加了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前景。”在术后治疗上,杨志敏带领中医经典围手术期小组的潘宗奇、李颖文医生,联合科室护理团队,根据患者术后四肢末端循环不良,体虚疼痛及胃肠功能紊乱,情绪与睡眠不稳定的病情特点,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整体辨证施治,融入经典经方、针灸、耳穴压豆、中药热罨包等,通过针药联合并用、内服外治兼施,以药调和气血津液,以针调动经络与脏腑功能,并结合药膳调养,为黎先生提供全方位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改善患者术后微循环、胃肠功能紊乱、术后疼痛、心理焦虑及睡眠障碍等问题,重建机体平衡稳态能力,很快渡过了术后感染这一难关,为其快速康复提供了稳健的基础。

“我以前连完整的一句话都很难说,一直在喘,只能一个字一个字说,你看我现在能站在这里,像正常人一样说话、活动,真的感谢广东省中医院!”黎先生和妻子眼里闪着泪花,动情地说。经过中医药的积极干预和团队的不懈努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得到了明显改善,术后疼痛以及心理焦虑等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术后4天,黎先生已可以进食,5天就可以下床行走,2周后可以自由活动。目前,患者术后各项指标良好,即将出院回家。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